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


【美兆2014趨勢報告】向晚的靜默


  • 談老年退化型聽力損傷
  •  
  • 文 / 美兆集團研究發展處、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 劉婷婷博士
  • 2014/09/01

 

「阿嬤,你明天中午想吃什麼,我先預約餐廳?」 

「……」

「挖工,謎阿載,哩每甲蝦瞇了例?」(台語意指:我說,明天,你要吃什麼呢?)

「…… 哩工蝦毀?」(台語意指:你說什麼?)

「明日、何?食??????。」(日語意指:明天,你要吃什麼?)

「何??????……」(日語意指:什麼?你說什麼?)

 

  • 電話這端的我,把所有我會講的、阿嬤聽得懂的語言都用上了,她還是不知道我說什麼。阿嬤出現聽力障礙已經很多年了,始終抗拒使用助聽器。直到三年前,幾乎聽不見課堂上老師說的話、在家裡與兒孫的溝通出現嚴重困難,更甚是她發現自己對於事物的理解能力似乎也開始有問題,這些都讓她一再沮喪,時常流淚。一年半前,終於願意透過科技,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與人際關係。
  •  
  • 聽力損傷可能由不同原因所引起,包括老年退化、中耳炎、聽覺神經腫瘤、氣壓急遽變化造成內耳淋巴液滲漏、巨大聲響及噪音、精神壓力、或是因為病毒感染,導致內耳的聽覺毛細胞受損,無法順利傳達電子訊號。其中,尤以「老年退化型聽力損傷」在50歲以上的族群佔了非常高的比率。
  •  
  • 分貝(decibel, dB)是聲音強度的單位。聽力檢測,就是依據可聽見的音量分貝數來判斷是否有聽力困難。若是小聲的對話(< 30分貝)都聽得見,視為聽力正常。而需要一般聲量(31~50分貝)的對話才聽得見,就屬於輕度聽損。需要大聲說話(51~70分貝)才聽得到,屬於中度聽損。需要在耳朵旁邊大聲說話(71~90分貝),屬於重度聽損(見圖一)。

圖一:分貝數與聽力損傷程度

圖一:分貝數與聽力損傷程度

  • 2013年美兆健康數據資料庫的統計顯示,隨著年齡增加,聽力異常的人數急遽上升,60~69歲的年齡層,有三分之一的人出現重聽,70歲以上則有三分之二的人有聽損(見圖二),人數相當可觀。退化型聽力損傷,通常都是由聲音的高頻區開始發生問題,也就是接受高音部分的聽覺會先退化,比起聽見低頻1000赫茲的聲音,要聽見高頻4000赫茲的聲音,會需要更大的音量、分貝數更高(見圖三)。當你聽不清楚電視節目裡女性主播說話時,就可能是退化型聽損的高頻區域開始出現障礙,因為一般女性的聲音比較高,主播說話速度也快,對於有退化型聽損的長者來說,最難以聽得清晰。除了女性主播講話很難聽懂之外,還可以透過其他日常生活的情況觀察自己是否有聽損,譬如,看電視時音量太大、跟人講話總是感覺很疲憊、或當談話內容是自己不熟悉的話題時,覺得聽不清楚或無法理解,這些都可能是聽力出現問題的徵兆,可以用之參考幫助自己了解聽力狀況。

圖二:聽力異常比例分布(>30分貝,任一耳)

圖三:聽力異常者,於不同頻率聽得到之分貝平均值

 

  • 雖然統計數據顯示,有很多高齡者出現聽力問題,實際生活中也有長輩們困擾於聽損及其衍生的煩惱,但是真的尋求助聽器協助以維持聽力的人其實極為有限。「在意外來眼光、考量經濟能力、拒絕接受自己逐漸老化的事實,甚或是覺得耳根子可以因此清淨些也不錯」等等理由,逐漸地進入「鋪滿了隔音泡綿的靜默單人房」。然而,「聽不清楚」,不只是再也回不去那個曾經耳聰目明的自己,而像是對全世界關上了門,抗拒對話。當無法順利地與人溝通時,就是在考驗彼此的關係、耐心及愛的深度。畢竟,人能夠付出的愛極其有限,包容不了持續上演的雞同鴨講,大聲吼叫與煩躁不耐常常成為對話未完的刪節號,甚至有時是以失望與眼淚交換了原本的關懷和溫暖。聽損者不僅容易產生被孤立於家庭與社會之外的感覺,外出時來自周圍環境的警訊,譬如車輛接近等,不易警覺而增加危險度。更嚴重的是,來自耳朵的資訊刺激變得稀少,使得腦部活動量降低,日子久長後,對於人事物的認知與理解能力會明顯下降。
  •  
  • 目前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對於聽力損傷者使用助聽器的補助仍然相當有限,某些耳鼻喉科醫師也似乎對於開具聽損證明有所保留,但是聽力損傷是不可逆的過程,一般應於聲量45分貝都聽不清楚時,開始考慮使用助聽器,避免惡化加速。拜科技進步之賜,市面上已經有許多強調不同功能的助聽器,甚至發展出美觀小巧又時尚的款式,聽損者得以依據自己的需求加以選擇。更重要的是破除舊有觀念,使用助聽器並不是羞恥的事情,一如配戴老花眼鏡以矯正視力退化,我們都當視之為再平常不過的老年健康管理之一環。瞭解並正視人體感官功能退化的狀況,透過正確的知識與使用適當的輔具,提昇生活品質,維繫良好的社會人際關係,才能真正修好這一門「健康老人學」的學分。
  •  
  • 我的阿嬤,年八十五。人生向晚,自在依然!

 

(本文引自「美兆人」第237期。)



【回上一頁】